中国人讲究不时不食,其中蕴含着对土地、生命和自然的尊重与敬畏。中国24节气拥有悠久的历史,是5000年来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反映了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在时代发展中,每个节气逐渐形成了许多饮食习俗。然而随着科技发展,运输越来越便利,反季节蔬菜水果充斥市场。表面看来,人们一年四季都吃得到各种食物,是科技进步促成了市场的繁荣,实际上违背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寒热消长规律,导致食品寒热不调,气味混乱,对人体也无大益。其实依据节气所生产的食材最自然也最美味,遵循节气生活,才是健康根本的生活方式。
暑去,凉来

厉志光名师工作室的24节气点心教学实践研究,历时2年,2016年5月浙江点心专委会入驻我校,成立两中心两库,暨浙江点心产品研发中心和浙江点心培训中心,浙江点心人才库和浙江名点资源库;全省餐饮界的点心专家都汇聚在点心专委会之中,同年11月在秘书长沈军老师的指导汇集全省的行业专家、点心专业教师开展了二十四节气点心的研发工作,通过研发将:
二十四节气
点心的研发与教学实践相统一
春生
从立春到谷雨,冰雪消融,迎来了万物复苏的季节——春季,东风唤醒了蓬勃的生机,绿意勾勒出最美的春色,人们怀着最炽热的期盼,播种下源源不断的生机。捧出春盘迎接立春,品尝春笋度过雨水,摘下榆钱体味谷雨....春日和煦,阳气生发。春节节气的饮食,既要品尝及时的鲜味,又要顺从阳气的宣达。迎接生命动力,从饮食开始。
夏长
从立夏到大暑,似火骄阳,进入了万物勃生长的季节——夏季。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春播的种子长成茁壮的作物,农人心目中的好年景渐渐成型。芒种食几颗青梅,夏至拌一碗凉面,小暑烹调好“三黄”………水满则溢,阳盛而损,在阳气满满的夏天,多则消,少则补,才是“夏食硬道理。


秋收
冬藏

研发的24节气为开展24节气点心教学实践提供很好的基础保障。厉志光名师工作室在这一古老智慧的启发下,随着二十四节气的更替,面点专业的师生将依照节气日期,适时推出适合当季品尝的食物。推出了清明的青团、谷雨的椿芽酥、立夏的青梅饼、芒种的乌梅酥、大暑的荷叶饼等广受消费者欢迎的时令点心。
传统文化传承与专业建设相统一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2011年6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农历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包括相关的农谚、诗歌和美文等。而学生阅读量较少,视野不够开阔。通过阅读学习,丰富学生知识,提高民俗文化素养。
课程结构与课程资源面临不断创新和充实,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因此,我们需要构建一种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专业建设相统一的课程资源开发路径和开发模式,以适应需要不断创新和充实之需。
专业教师培养与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相统一
建立工作室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年轻专业教师,年轻专业教师通过参与24节气点心前期的研发与后期的教学实践,共同探索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思路、方法、技术要领,在研发与教学过程中做中学,学中做,真正培养年轻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因此,我们需要构建一种专业教师培养与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相统一的模式,培养出更多符合当地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2018.09.26
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
文章评论